>>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-> 专题 -> 2018 -> 总编辑宁夏行 -> 文字报道
红寺堡区:荒滩上的生态移民城
2018-08-30 07:57:42   来源:宁夏日报

  吴忠市红寺堡区大河乡开源村万有福家中,保存着一张珍贵的照片——20年前的“全家福”。照片上,万有福一家5口站在一间土坯房前,底色一片土黄,但每人脸上都绽放着笑容。

  大河乡是红寺堡区开发建设的第一乡。1998年,一批批搬迁来的新移民在这里安家落户。万有福是红寺堡区的第一批移民,1998年8月,49岁的万有福举家从泾源县黄花乡搬迁到了红寺堡区大河乡。“刚来时,没有一棵树,没有一条成型的路,到处都是荒沙滩。”万有福说。

  此后,万有福夫妻自己动手,拿出家中仅有的积蓄1650元,在开源村建起了一间土坯房。

  20年间,红寺堡区的发展日新月异,开源村也是花果飘香,水浇地沃、绿树成荫,庭院错落有致,万有福家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
  如今,万有福种着23亩土地,养了6头肉牛,年收入3万多元,住房也由狭小的土坯房换成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,女儿、儿子也已成家立业。

  2000年,田彦平从海原县关桥村搬迁至大河乡龙泉村,为了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,他尝试在村里种植甜瓜蔬菜。第二年,有了收入后,他带动本村村民种植甜瓜蔬菜500亩,2001年至今带动龙源村、龙兴村等周边农户种植甜瓜1200亩,种植户走上脱贫致富路。

  经过20年的打拼,田彦平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。

  走进田彦平家,一辆崭新的白色越野车格外显眼,这辆车是田彦平更换的“第六代”车了。20年间,田彦平全家的出行工具从最早的摩托车到后来的三轮车、皮卡车、客货车、小轿车、越野车、工程车,大小车辆换了6茬之多,住房也由“一代房”换成了“四代房”,年收入近50万元。

  万有福、田彦平,仅是红寺堡区23万移民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。20年间,红寺堡不断上演着转变、改变、蜕变的生动故事。

  1998年,自治区党委、政府依托“1236”扶贫扬黄灌溉扶贫工程,全力打造红寺堡移民扶贫开发区建设。

  开发建设以来,红寺堡区围绕“搬得出、稳得住、管得好、逐步能致富”的目标,实施产业扶贫、教育扶贫、社会扶贫多轮驱动,到2017年,15个贫困村脱贫销号,减贫8358户31437人,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4.7%。经过艰难的探索和实践,趟出了一条“扬黄调水、异地搬迁、生态和产业扶贫”的红寺堡扶贫新路。

  现在的红寺堡区已成为天蓝地绿、山清水秀、宜居宜业宜游的塞上绿洲——移民新城。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展到15.6平方公里,城市人口6万余人。2017年,红寺堡区地方生产总值达到19.34亿元,增长9.1%;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896元,是搬迁前不足500元的15倍多。累计造林124万亩,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0.35%。昔日荒凉戈壁,现今草长莺飞。累计开发土地70余万亩,“一高三特”农业竞相成势,“3+X”产业硕果累累,累计种植葡萄、牧草枸杞、黄花菜分别达到10.6万亩、6.5万亩、5.6万亩、6.5万亩,牛、羊饲养量分别达到7.78万头、76.5万只,红寺堡先后荣获中国葡萄酒第一镇、中国黄花菜明星产区荣誉称号。

  “脱贫路上,一个也不能少”。随着全国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启动,红寺堡区坚持以“脱贫攻坚、增收富民”为统揽,科学施策,担当作为,一场集中财力、物力、人力的精准扶贫大会战在红寺堡区大地打响,数亿元项目资金纷纷倾斜,数千名干部包村包户,全区15693户61673名贫困人口迎来摆脱贫困的最好机遇。

  红寺堡区堪称全国易地生态移民搬迁的“微缩盆景”,“共产党好、黄河水甜” 是红寺堡区23万生态移民的共同心声。(记者 杨之汀)

【编辑】:姚振国
【责任编辑】:李金香
【宁夏手机报订阅:移动/联通/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/10655899/10628889】
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-2018 NXNEWS.NET All Rights Reserved
地址:宁夏银川市兴庆区中山南街47号宁夏日报新闻大厦 邮编:750001 新闻热线:0951-5029811 传真:0951-5029812  合作洽谈:0951-6031787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:6412017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:2908244号
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:新出网证(宁)002号 公安网监备案编号: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
工信部ICP备案编号:宁ICP备050066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:宁B2-20060004
法律顾问:言成律师事务所 法律顾问: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:13369511100,15109519190